学前教育宣传月:幼小衔接,遇见美好——首届“小荧星自然童玩节”暨第三协同组教研展示活动
五月,首届“小荧星自然童玩节”在第11个学前教育宣传月中拉开帷幕。“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
5月25日上午,无锡市梁溪区小荧星幼儿园以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开展了“链接·融合·建构”的教研展示活动,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章春芳老师、梁溪区第三协同组、课程游戏化结对园骨干教师、区美术领域研究小组成员等受邀参与现场活动,共同探寻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何助力提升“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效。此次活动由业务园长李邑主持。
解读童心,走进童心,探索师幼共同成长。我们一起创设自然游戏场,动手操作、大胆想象,主动交往、自信创造……我们在自然中学习,共享游戏的美好时光。
我们在课程处生发“衔接”力量,依托资源与策略支持幼儿发展的无限可能。我们在科学幼小衔接背景下,不断提升“儿童本位”意识,真正着眼发展,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李洁园长作《追寻童真印迹,共享课程妙趣》的专题讲座。围绕“追寻童真”“共享妙趣”,阐述了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建议与课程实施中调整课程走向的几点思考。她提出课程设计之初教师应理念先行,要厘清“唯兴趣论”、“一桶水论”的不同内涵;教师应善于学习,要汲取专业支撑、梳理策略工具;在课程实施中的走向与调整上,教师应把握三个关键:听得到孩子“不同的声音”,树立起把不明白“整明白”的勇气,正确看待结局“不完美”的意义。
“班本课程中紧扣‘处处有儿童、处处是儿童’,课程的开端是否在儿童发展的立场上,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否以儿童为本,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是否饱含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性,课程资源的运用是否切实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内核。”李园长介绍到。
黄衍老师以大班班本课程《疯狂的石头》的设计与实施为例,围绕幼儿当下的需要、教师的支持回应、课程的生发与实践为线索,探究“观察—发现—诊断—预设—生成—反思”的有机循环式课程设计路径,梳理成策,为班本课程的建构积蓄实践经验。
今天小荧星幼儿园的活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自然,大社会”的儿童游戏场。我们可以凝练出在课程建构中教师这个角色的三个关键词:会生活、会思考、会陪伴。第一,要做一个会生活的老师。孩子的游戏都源于生活,你在生活中的“小点子”就能为孩子营造游戏的“万般快乐”;第二要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我们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老师也是。生活中同样的资源与材料,每一个老师对于它的思考与运用都不同。第三要努力做一个会陪伴的老师。要运用我们的专业能力陪伴成长,我们会支持、会建构、会适宜性指导。我们应当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
今天的现场是在自然童玩中体验师幼的共同建构、共同成长。小荧星幼的老师们对课程的理解是多元的,以“儿童为本”的课程意识,结合“创意美术”做了巧妙的融合,丰富孩子们的审美感知、创造经验。老师们提供时间、空间、材料与适宜的回应来支持孩子的游戏体验与发展,老师们充分运用自然材料唤醒、激发孩子的美术经验,鼓励孩子们用多元的美术表现方式个性化地创作对世界的认知。
今天最大的感受是孩子们的专注投入与快乐神情,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小荧星幼儿园的老师们为支持幼儿游戏,创设了丰富的场景,沙画布阵、石头立体创意造型等,帮助孩子们用感官感受自然、贴近自然,我们也融入其中,在寻觅体验中感受到童真的快乐。
梁溪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章春芳老师肯定了我园在学前教育宣传月,围绕“幼小衔接”聚焦“课程设计与实施”开展的此次研讨。她指出,“幼小衔接”要始终有一种准备意识,要提升课程对儿童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的意识,要关注课程实施中幼儿学习兴趣、愿望、能力和品质的准备,要从课程建构、课程管理、资源运用等多方面出发,深入思考幼儿发展的需求。
每一场课程都饱含着教师与幼儿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爱。每一种爱都有缘起,正如每一次课程的开端都有童心故事;每一场游戏深处都可见学习,正如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每一次体验都蕴含着教师眼中教育的美,正如每一个课程中都充满着教育智慧的关键词;每一场“小荧星自然童玩节”都是一个全新的启程,期待来年我们继续在特色化班本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探究出可传承的经典,可创新的亮点。